Immortalité
Published on

從社會事件看山林教育

mountain-social-events-education

從南二段丟包救援事件、近兩周頻繁的山區事故(包括火炎山)、最後到一對年輕夫妻帶著3歲孩子上玉山引岳界爭議的事,在在都說明了「開放山林」後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


去年底政院開放山林,解開過去因歷史政策因素封存的山林,還自然於民是所有戶外人所樂見與期盼許久的大事記。

其中的政策包括開放所有過去禁止的山林地(除了國防需要、原住民聖地、生態保育區等)、便民服務(入山申請、山屋改造)、責任歸屬(管理、搜救、國賠的相關擬定),還有教育。在在都看得出政府越來越對台灣豐富天然資源的重視,期望跳脫過去只論「美食與景點」毫無記憶點的表象觀光,期望發展出差異性特色體驗的觀光型態。

山林開放對於過去已經接觸山岳多時的登山客來說,是個期盼許久的好消息,接觸探索山林的熱情不會因為政府舊時封閉思維、無理的政策而有所限制。雖然剛開放還有許多執行細節需要各方討論與擬定,但整體而言是走在一條「開放」的路上。


而對於尚未踏足戶外或經驗尚淺的朋友,山林開放政策在短時間對整體社會觀感可能會有所謂的震痛期。

進入山林的門檻降低,代表著人們可以更輕易的接觸大自然(即使許多時候是「跟著網紅到景點去拍照」,但這確實也有可能是接觸自然的契機),但是若沒有足夠的「自我認知與環境意識」(教育)而進入山林會是件非常破壞環境甚至危險的事。

從山地遍野的垃圾與人群頻繁活動地區的「衛生紙花」即可看出許多人仍把都市的生活習慣原封的挪到戶外自然中,集體自然環境的維護意識仍不足夠。


而從這幾起廣受爭議的事件來說,更說明了對於山林及自我狀態的無知。

  1. 南二段領隊被丟包救援事件:網上許多的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女領隊”在自身能力與登山環境(行程)間因為無知而做了致命的決定,最後幸運的撿回一條命。這起事件也在岳界掀起廣泛的爭論與檢討。

  2. 火炎山員警墜崖死亡事件:先不論當事人是否了解地形的險惡,假設受難者對於當地地形非常了解並做足了準備,純粹是意外,山林開放後山難事件的增加也確實是可預期的。此時正也考驗著政府對於山林政策的耐受度與調整能力。

  3. 一對年輕爸媽帶3歲小孩上玉山事件:對於帶小孩上玉山個人沒太大想法(事後經專業醫事證實3歲小孩登高山是存在高度風險的),最令人生氣的是爸媽對於高山環境極度無知且自負的天真態度。孩子媽不負責任自傲的行前準備說明、穿著「在都市生活的輕裝」上高山(連雨衣睡袋都沒準備)、回絕途中登山客的建議還自負地抱怨,都顯露出他們對於高山(大自然)的蔑視。自身連謙遜地學習、尊重大自然都做不到,還要將所謂的「夢想」加諸(教育)在孩子身上?

mountain-social-events-education

這三件事都導向一件根本問題:山林教育

能對自身體力(能力)有具體的評估嗎?了解從事的活動背後所隱藏的風險嗎?高山海岸溪流的地形了解嗎?野外迷路了怎麼辦?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學習與經驗的累積。對於這些都沒有基本的了解而踏足戶外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事。

這其中最可怕的是許多人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認知、沒有意識到大自然所隱藏的危險、不理解何謂山林教育、不知道自己還有學習的需要、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網路上關於教育部推動的山林教育計畫、體育署編冊的教材具體內容細節相對有限籠統,人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但具體要從何著手呢?若從自身做起,我們要如何循序地影響周遭的朋友接觸山林、享受自然並且敬重祂呢?


我們能夠很容易從大自然中獲得很棒的體驗、激發靈感、豐沛身心,
但大自然的力量也能夠很輕易的奪取你的性命,若準備的不夠充分更是如此。

安全(平安)不該建立在運氣上,而是充分的準備。


可怕的不是山、不是海,而是人的無知。

山林開放,先從謙虛學習、認識山林、了解自己開始吧。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