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ortalité
Published on

從戶外運動解析你的人格特質!

各項戶外運動 從事的人都擁有該項運動獨有的人格特質,這些不同的特質有時候有高度相關、也有時極度不同。


喜愛「戶外」的人有幾項較鮮明的共同特質:
熱愛冒險喜愛大自然十足好奇心較知足愛護自然環境保育等。
而這中心正也是各項不同戶外運動的共同交集,各個領域的戶外人多少都擁有這些性格。

不過戶外人不斷地從各自的運動領域中磨悟出生活的態度、處世的方法,這些不同的特質,以極端的來說本身是存在滿大差異的。


以下束狀交集圖單純以自己各項運動的經驗,以及觀察身邊從事不同運動的朋友歸納出的初步想法而排列(暫時撇除入門者的體驗),還有很多考慮不周的地方,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私訊。

interaction-outdoor-personality

圖表考量觀點有二

  1. 環境(從事該活動的場域),如水域活動彼此間有一定的相關性。

  2. 從事該活動的技巧、工具(裝備)、身體運動的慣性。如登山與跑步者使用的運動肌群較為相似、衝浪與滑雪板使用的技巧與裝備較為相似。


以圖形中最少交集直線的兩端:衝浪與登山為例。

登山

登山的人較注重:組織的規劃、謹慎的計畫、風險的管理、靈活性、面對突發未知的即時反應等。 這些能力本身身體的技巧含量並不高,入門相對容易但是以進階來說更需要大量且長時間所累積的經驗。 我認為長期從事這樣的運動、環境更容易讓一個人發展出謹慎、規劃、仔細、循計畫按部就班、風險控管、與團體合作的關係等等的性格。

衝浪

長期衝浪的浪人們都有些共同特質:注重當下、比較活在享受在當下、相對地隨性、注重生活、較高的適應能力與韌性、躁、注重內在的自我空間等。 登山較屬於團體活動且很注重知識的傳承與分享;而衝浪,比起知識分享的「教學」,更需要花時間在自身身體的適應與感受,從一次次的練習中磨練身體技巧,這也讓浪人更專注在自己身上(衝浪圈鮮少有規模龐大積極參與的社群與活動,這點與登山圈不盡相同)。 在海上面對多變的浪況、拼命地去追逐稍縱即逝的機會,使浪人相較於其他運動更有「當下」的覺知,而其他各種環境條件都養成浪人特有的生活態度,培養出與眾不同的浪人文化。


在這理論裡,直線兩端的兩項活動,以最極端來說(技術、經驗、及喜愛程度的極致考量)是較難並存的,他們的邏輯思維模式有很大的差異。(但完全可以同時喜歡登山與衝浪,並從兩者之中獲得不同程度的快樂。)



如上圖,喜愛登山的人有很大的一部分同時從事跑步及攀岩的運動,這三者所使用到的身體肌群、技巧知識有著高度的相關(此區域相疊性較高)。

攀岩

他們極度專注的特質顯而易見,且對於岩壁(目標)的執著與追求、向上攀登的渴望,同樣給人種靈活、適應、規畫、按步實踐追求目標的特質印象。


跑步

是個很內化的運動,幾乎沒有與他人「比較」的成分,變化性低且長時間、並能從反覆的苦痛中找到成就感,這些特性都容易使人處在自由且孤獨的狀態。跑步的人相對地也非常注重內在、較易發掘事物更深的意義、通常也較獨立


單車

與跑步臨邊相疊的單車,某種程度與跑步很相似:低強度長時間意志耐力催生下的各種狀態。單車異於跑步的地方除了追逐速度感的心理外,單車有更多機會是以車隊、團隊的方式進行。

(跑步與單車只是在「戶外」從事的運動,跟其他戶外運動場域上包含了大自然的環境因素有所不同,幾乎可以不受自然環境所影響。如不像山域活動須將天氣的變化納入活動進行中的風險管理、不像水域活動須時時留意海流變化。理論上這些人的特質又會與其他活動有些微不同。)


同樣追逐速度感的滑雪運動,身體的擺動與技巧同時連結著衝浪運動,而衝浪也與潛水活動有許多相似之處。不過儘管各項活動都有自己內部不同的派別,但從事自潛與水肺的人不論是裝備的使用、技巧的學習,甚至是心態等等,都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同樣都深受水裡世界的悠游與自由所著迷。

(立體空間的悠游感好比飛行,若要我比喻潛水人,我想他們的心中都有那片自己相信的樂土,能在其間感受並追逐真正意義的自由)。)



很多人因緣際會下從事某項運動,仔細的觀察與感受自己與這項運動的關係,並從這項運動中學習到許多自己面對世界的處事哲理,因為這運動很大程度影響了生命發展。

同時也有許多人在接觸之前就有著與該戶外運動類似的特質,因為相同的特質而受該活動所吸引而去從事。

這彼此之間又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這項運動會持續的影響你,而你自身因為其他環境的改變也有可能喜歡上並從事完全不同運動。某種程度上戶外活動造就的環境與人格特質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交互關係

Category